“冕旒”讀音為“miǎn liú”。冕旒是中國古代朝代禮冠之一,起源于黃帝,至周代時完備。旒就是用五彩的繅(絲繩)12 根,每旒貫 12 塊五彩玉,按朱、白、蒼、黃、玄的順次排列。冕旒象征古代帝王、諸侯、卿大夫的禮冠和禮冠前后的玉串,是禮冠中最貴重者。在古代,冕旒的制式在清朝“剃發(fā)易服”后被廢除。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 12 旒;天子享先公服冕用 9 旒,每旒貫玉 9 顆;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 7 旒,每旒貫玉 7 顆;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,用 5 旒,每旒貫玉 5 顆;天子祭群小服玄冕,用 3 旒,每旒貫玉 3 顆。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,只有天子的袞冕用 12 旒,每旒貫玉 12 顆。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袞冕用 9 旒,每旒貫玉 9 顆;侯伯只能服冕,用 7 旒,每旒貫玉 7 顆;子男只能服毳冕,用 5 旒,每旒貫玉 5 顆;卿、大夫服玄冕,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 6 旒、4 旒、2 旒的區(qū)別,三公以下只用前旒,沒有后旒。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規(guī)定的禮服,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于規(guī)定的禮服,否則要受到懲罰。后來旒漸漸只限于帝王,于是“冕旒”則成了帝王的代稱。 趕緊點擊下面鏈接,再回歸一下超經(jīng)典作品
《詭秘之主》
吧??!